心理健康月征文活动
心语分享,健康成长
近期,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suncitygroup太阳集团学生工作科举办了以“5·25”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之“心·悦读”为主题的征文大赛。
活动前期,学生工作科精心策划活动,通过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学生参与。
在征文活动中,学生们围绕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个人成长经历,积极投稿,展现了对心理健康话题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为保证活动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学生工作科特别邀请了学校语文教研组的资深教师担任评委,对所有投稿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和打分。经过激烈的角逐和公正的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活动结束后,对获奖学生进行公示和表彰,并展示优秀作品。以鼓励更多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分享个人成长故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优秀作品展示:
作品1:《世界嘈杂喧嚣,做你自己便好》
很喜欢村上春树写过的一段话: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觉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不喜欢就不要参考听歌吹风自愈,阅己、越己、悦己,不要在闲言碎语中迷失自己,总有人不喜欢你也总会有人喜欢你,所以做自己就好了。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或许有人跟我一样感觉在照镜子,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大家对我生气,我会想办法让大家重新喜欢上我。”深度阐述了讨好型人格的心理,当别人问有没有事儿或者出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无论多大的事情也都只会把悲伤和痛苦掩埋起来,淡淡的说一声我没事。别人不喜欢自己也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自卑、自责充斥了整个人生。
人这一生一直在渴望着救赎,为了讨好父母,童年的我们一直假装懂事、拼命的去记我们所不喜欢知识点,不得不去做一个好学生;为了讨好朋友,不得不去取悦顺从他们,取悦他们,越来越没有自我。但这样真的开心吗?不,这样只会加深自己的内耗。我看过一个韩剧中有说道:“如果不自救,就得不到救赎。”
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从我记事开始就一直有人说我胖,胖这个字贴满了我的脑海,初中更是有人给我起不好听的外号,连高中喜欢的人也说我胖,不愿意跟我玩,真的自卑极了。刚刚步入高中生活的我并不是很适应面对人际交往关系,加上讨好型的人格,一直是仅有的“朋友”眼中的怯懦者,每次顺从的帮他们去带饭、买零食都让我无比厌恶我自己,却又感觉幸亏有他们在不然我就是孤身一人了,虽然表面笑嘻嘻,但整日痛苦不堪,甚至患有严重抑郁和焦虑情绪。在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跟随蛤蟆先生进行十次心理咨询,好像真的有慢慢的疗愈了我们,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白鹭每次把蛤蟆提出的问题先抛给蛤蟆,问蛤蟆,你觉得呢,你的感受是什么,让蛤蟆自己把真实情绪和感受说出来,自己捋顺思路,自己独立的去思考,能帮自己的只有自己,也明白了只有处在成人状态下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最后的最后我好像跟蛤蟆先生一样释然了,我开始自愈,学会去爱自己,不在因为人际关系而让自己陷入内耗,享受独处享受自由,尊重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不足,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谐相处,不要较劲,这人世间原本没有什么完美。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绝,做不到的事不用勉强,不喜欢的话可以假装没听到,我们的人生不是用来讨好别人,而是善待自己。
我的文笔并不是很好,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跟我一样有心理问题的人不再焦虑、抑郁,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当然也没有一种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请善待自己吧。自己追逐着,但留不住落日,不必彷徨,待有漫天星辰时,必有一颗因自己闪闪发亮。这个世界很喧嚣,做你自己就好了。
作品2:《成为我自己》有感
欧文·亚隆曾说过:“告诉镜子里面的那个人,真实一点,真诚一点,成为你自己吧。”在刚拿起《成为我自己》这本书时,我不禁想我们不一直都是我们自己吗?
作者在书中写道,对童年玩伴爱丽丝“麻子”的称呼在爱丽丝父亲的质问中,让他明白了在自我关系中同理心的重要性;在与母亲不可调和的矛盾中,他意识到了原生家庭对人生的巨大影响;在曼彻斯特医生的关怀中,他萌生了想成为医生的愿望;在与书籍共度的时间里,他实现了自我的教育。这本书是作者最后一本书,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耄耋之年。回顾他的文章从字里行间都可以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位真实、和蔼可亲、温暖又有些多愁善感的人。他会羡慕写作能力强的人,渴望遇到贵人,名师指引,这或许是对年少时不曾从父母那得到爱的渴望吧。他从一个贫穷的移民杂货商的儿子到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是他成为自已最好的见证。
《成为我自已》这本书用欧文·亚隆一生的反思与总结让读者展开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与绝望,也会为了没有人生导师而感到迷茫与无助,也曾在爱情中患得患失的不自信,以及对死亡高深话题的迷茫。这一件件成长的事情,让我深感共鸣。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我们渴望可以从他人的口中寻找到答案,但终其一生能找到那个正确答案的人只有你自已。
回想成长过程中,我一直在审视自已对朋友的定义是否正确。我一直认为好朋友就应该时刻想着对方,做任何事都要在一起。记得高二下学期,我和我的好朋友总是吵架。我们总是因为放学没有一起走,吃饭没有一起去等这一些小事吵架,那段时间我们冷战了很久我总是不理解,好朋友不就应该时刻在一起,干什么都在一起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的丰富,我逐渐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人生的规划,我们总要学会适应孤单。
这本书的重点是我们应该如何成为我自己?我想成为我自已首先是要认识自已,真正的审视自已,不要太在意世俗的目光,遵从自已本心;要提升自己,不断增强各种学习技能,提高自已的思想,开拓自已的视野;要挑战自已,成长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过程。
做自已不代表摆烂,我们要像作者一样,坦然的面对种种困难,不回避,不遮掩,承认自已内心的冲突与恐惧。我们可以放弃任何我们不想做的事,但我们不能找理由。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焕发出内心的能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治愈自己的同时,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见即是我,好与坏不反驳。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表 ,不必去羡慕那些走在前面、光芒四射的人,也不要去嘲笑那些落在后面、跌跌撞撞的人。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周遭环境的机遇与风险;我们真正需要思索的,是自己的热爱、志向与梦想。
生命短暂,人生无常。我们不要成为你该成为的人,而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选择好自已的路,不管任何流言蜚语,也不要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困惑。时间都会迎刃而解,最重要的事,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此次“5·25”心理健康月阅读征文大赛的成功举办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关注心理健康、促进个人成长的良好氛围。学校将继续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实践,通过举办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