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共筑产教融合新高地
为深化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3月27日,学校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马殷春,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新民率援疆专家团队、先进制造学院负责人田永梅以及学生工作科(招生就业科)洪首辉赴新疆新天煤化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双方围绕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产教深度融合、人才精准培养及专业设置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着力构建“专业随产业而动、人才为企业而生”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调研组一行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详细了解企业技术革新、工艺流程及岗位人才需求。
马殷春结合调研成果,重点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职业教育必须扎根产业土壤,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纸面协议”,而要以“双向奔赴”实现“双向赋能”。她提出以“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探索“三对接”合作模式。一是专业对接产业。我们将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围绕煤化工产业链延伸需求新增能源和化工等专业方向,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一专业对一产线’的精准匹配。二是教学对接生产。依托企业真实生产场景,重构课程体系。将企业技改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把课堂搬到车间,让学生“学在生产线、练在岗位上”。三是师资对接技术。推动校企“双导师制”,每年选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技术学习,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零时差”同步。
李新民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合作半径,以新天煤化工为支点,联动上下游企业组建“绿色化工产教联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职教动能。
援疆专家陈景忠、王余万教授指出,此次合作是从“单向输血”转向“双向赋能”的实践突破。
新天煤化工办公室主任冷军表示,当前企业正处于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关键期,亟需大批既懂传统工艺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希望校企双方能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上实现“无缝衔接”。
此次调研标志着学校“校企共生、产教共荣”迈出实质性步伐,为边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用户登录